组 团 单 位
       
         | 
    宝鸡文理学院
         | 
   
   
    团长姓名和职务
         | 
    崔芳,宝鸡文理学院地理与环境学院、副教授
         | 
   
   
    出 访 国 家
         | 
    新加坡
         | 
   
   
    出 访 时 间
         | 
    2019年9月29日-12月25日
         | 
    人数
         | 
    5
         | 
    天数
         | 
    88
         | 
   
   
    境外邀请单位
        及单位简介
         |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简称南大(NTU),为国际科技大学联盟(Global Alliance of Technological Universities,简称G7联盟)发起成员、AACSB认证成员、国际事务专业学院协会(APSIA)成员,是新加坡一所科研密集型大学,在纳米材料、生物材料、功能性陶瓷和高分子材料等许多领域的研究享有世界盛名,为工科和商科并重的综合性大学。
          | 
   
   
    出访主要目的
         | 
    了解新加坡如何通过创新的解决方案开拓国际领先的工程实用技术应用、如何利用工程新技术创造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专业授课和项目体验,提升环境工程学科相关专业的教学、研究和创新性应用能力。
         | 
   
   
    经费金额、来源及财政审核情况
         | 
    国家外专局资助境外生活费,合计人民币162000元,单位支付国际旅费、培训费等,合计人民币270000元,已列入我单位当年出国(境)培训费预算。
         | 
   
   
    出访途经城市
         | 
    无
         | 
   
   
    环境工程学科领军人物培训团组
         | 
   
   
    姓  名
         | 
    单位、职务(职称)
         | 
    姓  名
         | 
    单位、职务(职称)
         | 
   
   
    崔芳
         | 
    宝鸡文理学院地理与环境学院、副教授
         | 
    易文利
         | 
    宝鸡文理学院地理与环境学院、教授
         | 
   
   
    赵钺
         | 
    宝鸡文理学院地理与环境学院讲师
         | 
    马琳
         | 
    宝鸡文理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
         | 
   
   
    顾洪溪
         | 
    宝鸡文理学院化学化工学院、讲师
         | 
      | 
      | 
   
   
    
        
        日   程
        
        
        
        
        
        
        
        
        
        
        
        
        
        
        
        安
        
        排
         | 
    第一周
        29/09-05/10
         | 
    先导培训
         | 
    ·出发前往新加坡;熟悉环境,办理入住手续;
        ·开班典礼,熟悉学校环境,处理访学研修行政手续;
        ·“务实前瞻”哲学下,新加坡国家的发展历程
        √先导团队训练、人文环境考察、社会发展进程、
        √经济产业转型、智慧国家愿景、科技发展蓝图;
         | 
   
   
    第二周
        06/10-12/10
         | 
    专题分享
         | 
    ·新加坡维系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行动与思考:
        √废水处理工程;生物薄膜技术;垃圾填埋概念;固体废物处理;
        √雨水收集系统;城市水道设计;环境工程中心;风险评价分析;
         | 
   
   
    第三周
        13/10-19/10
         | 
    专题分享
         | 
    ·新加坡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变革;
        √教育投资哲学、科技创新教育、人才培养路径;
        √教育的国际化、环球竞争优势、环球胜任能力;
         | 
   
   
    第四周
        20/10-26/10
         | 
    专题分享
         | 
    ·新加坡高校的发展特色与南洋大学的品牌树立:
        √专业课程开发、教学方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
        √学生管理服务;科研创新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 
   
   
    第五周
        27/10-02/11
         | 
    专业强化
         | 
    ·新加坡在环境工程领域的最新研究方向与成果;
        √混凝土结构与技术;新出现的污染物;消防工程热带土壤工程;
        √建筑管理信息技术;土地复垦;海运物流与港口;
         | 
   
   
    第六周
        03/11-09/11
         | 
    专业强化
         | 
    ·环境工程学科专业理念的形成与专业方向构架:
        √土木工程与社会与城市系统专业
        √在土木工程专业与商业专业(国际贸易轨道)
        √海事研究与国际贸易专业:
         | 
   
   
    第七周
        10/11-16/11
         | 
    专业强化
         | 
    ·环境工程学科专业课程的开发与教学创新:
        √学士学位课程、双重专业课程;硕博学位课程;
        √课程开发流程、专业教学标准、实施评估过程;
        √专业模块设计、课程整合作用; 知识产权管理
         | 
   
   
    第八周
        17/11-23/11
         | 
    专业强化
         | 
    ·环境工程学科研究的领域与成就:
        √膜科学技术;海洋工程;可再生材料;地下空间开发;
        √保护技术研究中心;海事研究中心;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 
   
   
    第九周
        24/11-30/11
         | 
    专业强化
         | 
    ·环境工程学科的跨学科融入、开发与应用:
        √学科驱动;社会实践活动;校企合作;创新能力培育;
        √城乡建设、环境、能源、交通问题学习案例分析;
         | 
   
   
    第十周
        01/12-07/12
         | 
    专业强化
         | 
    ·环境工程学科的跨学科融入教学与科研:
        √实验室课程,设计项目,实践培训;师资培育;激发创新欲望;
        √工业访问和研讨会;领域原则和实践教学;
        √土木,环境,海洋项目和系统的规划案例分析;
         | 
   
   
    第十一周
        08/12-14/12
         | 
    教学行动
        
         | 
    ·每位学员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指定的教案计划和教案
        √教学计划制订、标准实施细节、教案表现形式;
        √教学目标描述、专业科技群体、协作教研教学;
         | 
   
   
    第十二周
        15/12-21/12
         | 
    
        项目实操
         | 
    ·每位学员将参与一个项目组的运作,扮演学生与导师的双重身份,完成指定的项目模块,
        √模块设计辅导、承担能力判定、项目模块划分
        √技术服务方式、绩效评价标准、利益分配原则;
         | 
   
   
    第十三周
        22/12-25/12
         | 
    
        总结汇报
        
         | 
    ·总结汇报、结业分享、形成报告、准备回程;
        √小组汇报,论文总结;视频汇报;颁发证书,师生座谈。
        √回返中国;
         | 
   
   
    备注:请在回国后1个月内在单位内部公布上述公示内容的实际执行情况和出访报告。    | 
   
  
 
 
  
公示期自2019年8月5日至2019年8月9日,如有举报意见,请及时以书面或以口头形式向国际处反映。
宝鸡文理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2019年8月5日